88.7%受访者扫码时关注个人信息安全
审核:蔡宝玉 编辑:资源信息中心 来源: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:2019年12月23日
扫码已经成为人们支付、点餐、获取内容的常见方式。但用户扫码之后往往会被要求授权获取个人信息,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。你在扫码时会注意个人信息安全吗?
日前,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(wenjuan.com),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,88.7%的受访者在扫码时会注意个人信息安全问题。扫码时,67.4%的受访者曾被强制关注商家微信公众号,58.2%的受访者曾被要求授权获取个人头像、微信号等信息。防范扫码中存在的风险,67.5%的受访者建议对扫码后的跳转链接保持警惕,57.4%的受访者建议非必要情况下不进行扫码注册。
常住北京的崔佳(化名)经常使用手机扫码功能,“现在买个水果、买个菜,都可以扫码支付,在饭店点餐或者关注服务类公众号,往往也需要扫码”。崔佳认为,扫码点餐比较方便,不用等服务员过来,也不用服务员等着顾客点完。“但是扫码涉及个人信息安全,我还是会比较谨慎的”。
调查显示,67.5%的受访者平时生活中经常使用手机扫码,30.3%的受访者偶尔使用,2.3%的受访者基本不使用。
北京高校应届毕业生张铠(化名)经常使用手机扫码付款或认证。“我会在意这个过程的个人信息保护,比如扫码后被要求授权对方获取账号基本信息,我有时会拒绝登录和注册”。
调查显示,88.7%的受访者在扫码时会注意个人信息安全问题。
张铠说,获取头像、账号基本信息,是扫码关注公众号时常遇到的要求。“一些程序,不提供这些信息根本就用不了,甚至还会要求获取位置信息权限、设备信息权限、储存权限和相机麦克风权限”。
调查显示,日常扫码时,67.4%的受访者曾被强制关注商家微信公众号,58.2%的受访者曾被要求授权获取个人头像、微信号等信息,50.1%的受访者曾被要求填写手机等个人资料。
崔佳告诉记者,以上情况她都遇到过。“有时朋友找我帮忙投票,我就不得不扫码关注相关公众号,然后经常被要求填写手机号,一些公众号还会获取我的地理位置”。
手机扫码会存在哪些风险?72.9%的受访者担心扫码时被要求授权获取个人身份、地理信息,会泄露个人信息,53.7%的受访者担心二维码跳转后会存在带有病毒的链接,51.7%的受访者担心静态条码被不法分子调包,35.6%的受访者担心罚单等收款二维码被伪造,31.4%的受访者担心二维码被嵌入木马,扫码后被盗刷账户资金。
崔佳说,扫码支付的时候,如果商家给的二维码有风险,就会发生信息泄露的情况。“我把大部分的钱存在卡里,而不会放在第三方支付平台上。平时我也会比较谨慎,一般不会开通指纹支付、免密支付等”。
崔佳认为,随着手机、网络、扫码越来越普及,人们有时是在用自己的信息换取暂时的方便,但是我们在一些情况下是可以拒绝的,“比如点餐的时候如果不想让这个公众号获取我的信息,我就会直接找服务员点餐”。
防范扫码带来的风险,67.5%的受访者建议对扫码后的跳转链接保持警惕,57.4%的受访者建议非必要情况下不进行扫码注册,47.1%的受访者建议及时使用手机中的杀毒软件进行定期清理,44.2%的受访者建议仔细核对商户的静态二维码,34.8%的受访者提醒不被小礼品诱惑扫码注册,20.4%的受访者建议在使用后及时取消关注公众号或卸载App。
张铠会尽量拒绝手机号、位置信息等的授权,“但是一些App和小程序我不能不用,也不能脱离网络”。
张铠认为,不浏览恶意网站、从正规渠道下载App、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杀毒等,都可以帮助保护个人信息安全。
调查显示,90.6%的受访者会有意识地学习个人信息保护知识。
崔佳认为,个人主要还是要提高警惕,转账时注意核对信息,如果不是必要的App,就不要下载,避免提供自己的手机号码。如果是必要的App,用过之后要及时清理干净,授权方面要注意限度,避免不经意间给对方获取无关信息的权限。
受访者中,00后占1.5%,90后占30.0%,80后占53.0%,70后占11.3%,60后占3.6%。